第六屆“金牛財富管理論壇” 暨2017年度“金牛理財產品”頒獎典禮于7月21日在京舉行,盛世景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敏文先生發表題目為《大資管生態圈與私募機構的未來》的主旨演講。
現場速記整理如下:
吳敏文:今天我的演講主要從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第一,在認識層面應該如何認識大資管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是“摸著石頭過河”,是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中國企業融資方式的變遷也不例外。經過多年的探索,目前國內企業獲得社會融資的方式主要包括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銀行信貸、由債券和股票構成的直接融資、以及由資產管理產品如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資金等提供的資金。按資產配置,目前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存款、債券及債權類資產、證券投資基金、非上市公司股權等。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資管業務總規模已接近100萬億,扣除部分重復計算因素,估計可達50萬億。
顯然,如非標準化債券類資產就是在我國金融業大資管體系中,通過不斷實踐形成的,是金融市場改革的產物,為經濟運行和實體經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也為投資人創造了客觀的投資收益。無論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資金信托,都是如此。盡管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但聚集社會資金、以專業化的運作支持實體經濟,無論如何都是應該肯定的。
從具體數據來看,銀行理財的終端資產投向主要以公開市場的標準化資產為主,而在風險較大的地方平臺和房地產資產投資比例較低,估算僅為10%左右,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風險較低。同時資金信托也主要投向實體經濟,故從銀行理財和資金信托的終端投向來看,整體風險較低。同時,資金信托也主要投向實體經濟,目前投向投向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的比例分別為42%和43%,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明顯。
第二,在政策層面,針對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業內應該反饋怎樣的意見和建議。
4月27日,央行等監管部門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昨晚央行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會及證監會也發布了《指導意見》的配套實施細則的征求意見稿。由于涉及幾十萬億的資管規模,這些政策及征求意見稿引發了市場較大的反應。政策的出發點是防范風險或防范系統性風險,但在“去杠桿”轉變為“結構性去杠桿”或“穩杠桿”的背景下,亦應通過更多創新、制度、實踐來更為有效地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重要變化的情況下,尤其應該如此。
近期受外部因素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受資管新規實施的影響,社會融資規模顯著收縮,民營企業融資越來越難,債務違約增多;股市再創新低,截至上周四上證綜指市盈率水平已低于2016年低點;高股票質押上市公司較多,質押爆倉時有發生。在上述背景下,制訂更富有彈性的資管新政實施細則,將有助于我國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更好地面對當前的國內外的挑戰。
第三,在實踐層面,作為大資管體系的成員應該如何共同打造大資管體系生態圈,更好地為中國金融做貢獻。
鼓勵股權投資并以此重塑資管生態應該是資管新政及其實施細則的重要環節。
首先,私募股權在大資管體系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發現和培育優質企業,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改善公司治理,降低企業杠桿率,私募股權所做的事情就是把最聰明的錢交給最聰明的企業家為社會創造價值。所以,私募股權發現和培育企業的效率在整個金融市場一定是最高的。
第二,資本一定是跟著技術走、跟著產業走、跟著未來走,所以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是VC和PE基本的使命和功能之一。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通過擔任被投企業董事,甚至派駐高管,可以極大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此外,在當前的局面下降低企業的杠桿率尤為重要。故私募股權在大資管體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三,站在資金端,站在為投資者創造財富的角度來講,過去的長周期私募股權的投資收益是最高的。大資管體系中銀行、保險等是機構投資人,而私募股權機構作為專業資產管理者,形成了一個生態的鏈條的上下游的關系,美國已形成了這一成熟體系,美國的私募股權中85%是機構資金,只有15%左右為個人資金,中投公司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中投公司優秀的投資收益主要得益于其較好的海外的收益,尤其是其中的股權投資。
但中國的股權投資發展仍然較為緩慢。按照最新的數據,整個中國私募基金的規模大概是12萬億左右,其中股權投資的規模大概是8萬億左右,私募股權包括了VC和PE,這個8萬億相當對于整個銀行業的總資產而言,微不足道,從2015年2萬多億,到現在達到8萬多億,其中,市場化的股權基金貢獻的增量更少。
再補充一個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股市的IPO融資只有900億,如果剔除掉三個獨角獸占的300億,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整個股市的IPO為企業的融資只有600億左右。
私募股權基金的未來發展有賴于更加健全法律法規,從昨日發布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中未見商業銀行可委托私募股權管理資產的規定。整個國家對私募股權的法律體系和政策基礎是非常扎實的,所以在構建大資管整個政策體系的時候,建議把私募股權機構作為其中重要環節,從政策和規則的角度,鼓勵商業銀行委托一些優質的私募股權機構替他管理資產。
事實上,近期中國的產業投資機會是風起云涌,已經到了新舊產能轉換的時候,從證監會所說的“四新”到“七條賽道”,這些都是科技的力量,特別是硬科技的力量,這是我們國家真正經濟發展的堅實的基礎。但一個中興通訊事件,讓我們意識到硬科技的基礎仍較為薄弱,這背后也有賴于資本體系的進一步強大,以支撐和培育這樣的產業、技術、企業。站在這個角度,私募股權在大資管體系大有可為。
從當前現實的選擇來講,我們認為此時銀行、證券和私募機構聯手,處置證券的不良資產是一個好機會。把優質的資產注入到這些上市公司去,既可改善上市公司的質量,也可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有關企業的問題。優質資產的注入,債務重組和資產重組,讓上市公司再煥發活力,讓優質資產進去,同時也化解了銀行和證券的不良資產。對大資管體系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在整個大資管體系中,引入戰略投資者或是聯合受讓股權,進行資產重組和債務重組,這是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也是解決市場不良資產的過程,也是提升資本市場投資者信心的一個過程,對此大資管體系大有可為。
最后,今天感謝有這么一個機會,我倡導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機構一同創建一個這樣健康積極的大資管生態圈,更多的思考大資管體系如何服務中國的產業升級,為中國民營企業的融資難,為中國資管市場的建設做出更大的努力。作為我和我們公司,愿意和在座的各位大佬一起努力實踐。
謝謝大家!
原文鏈接:http://www.cs.com.cn/jnj/jnlccp/jncf2018/jcgd/201807/t20180721_5845195.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